一、研究方向
1.食药同源产品开发及质量安全控制;
2.精准营养及靶向诊疗一体化;
3.POCT技术及产品研发。
二、团队简介(团队负责人、成员)
1. 团队负责人:
刘亚青,博士,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Front. Bioeng. Biotechnol. 副主编,国家科技部在库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食品安全与靶向营养、靶向纳米药物用于肿瘤诊疗一体化及致病菌感染伤口治疗。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部重大仪器开发专项、中科院科研装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等。发表SCI论文10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PCT授权专利1项。天津市“131”创新型第一层次人才,天津市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三八红旗手。
2. 团队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研究团队成员由王韫、刘丰源、肖亚平、张婳和莫云飞等组成。团队成员拥有微生物学、分析化学、食品营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专长。
王韫,博士,特聘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柔性生物电极、可穿戴传感器;介观尺度生物材料结构调控及其机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60。
刘丰源,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天然产物提取、膳食叶酸等维生素的稳定性分析、食品基质效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6篇,获授权专利1项。

肖亚平,博士,特聘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新型核酸/蛋白质递送材料的设计和构建,基因/蛋白质生物材料的构效关系研究,以及相关基因治疗、免疫治疗、代谢治疗以及光声成像等研究,在精准医学研究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近年来,在 Angew Chem. Int. Ed.、 Eur. J Med. Chem.、J. Mater. Chem. B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6篇,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6篇研究性论文,包括1篇 Angew Chem. Int. Ed.(中科院一区Top期刊)、2篇Eur. J Med. Chem.(中科院一区 Top 期刊)、2篇J Mater. Chem. B、1篇Polymer。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多项国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张婳,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纳米药物的癌症精准诊疗研究、疾病相关生物分子检测芯片的研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重点研发项目、吉林省与中国科学院科技合作专项等项目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莫云飞,博士,讲师。主要研究领域:新型纳米生物活性材料,有机/无机复合材料搭载药物体系构建、功能化(红外/磁性/抗菌/细胞介导)、生物医学应用研究(组织修复再生、组织工程、基因细胞药物载体)。累计发表SCI论文10余篇。
三、科研特色
1. 体外诊断试剂盒及食品安全快检产品研发:结合纳米技术和生物芯片技术,开发高通量微阵列生物芯片和体外诊断试剂盒,用于疾病筛查和食品安全检测。
肝癌基因多元快速检测(A)及多种农药快检试纸条(B)
2. 药食同源产品开发及安全控制:挖掘开发食药同源新材料,研究营养功能性机制,确认其功能因子及保健功能,开发食药同源新产品,并进行安全性评估及质量控制。进一步根据功能因子作用微环境,构建功能因子稳态化生物纳米递送体系,实现靶向释放及精准营养,提高其生物利用率。
多种致病菌的快速区分及清除
3. 精准诊疗一体化生物纳米药物、新型疫苗及抗病毒药物研发:合成多功能靶向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实现肿瘤病灶部位、微生物感染伤口微环境自应激光学成像预警及高效治疗一体化。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开发新型疫苗(mRNA疫苗、蛋白亚单位疫苗、病毒样颗粒VLP疫苗、病毒载体疫苗);基于假病毒系统平台和类器官模型进行天然产物和代谢物等抗病毒药物的高通量筛选,开发天然微生态制剂。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用于肿瘤(A)、感染创面(B)诊疗一体化
四、学术成果
团队在Angew. Chem. Int. Ed., ACS Nano, Adv. Sci., Chem. Eng. J., Biosens. Bioelectron., J. Hazard. Mater., Small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5项,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内授权专利11项,PCT授权专利1项。成功研制便携式重金属离子分析仪和多功能动态免疫分析仪。